青海“东大门”:生态实现多个“前所未有”
来源:行业知识 发布时间:2024-10-10 22:56:40 访问量 :1 次“黑色硅铁走廊”成为“桃花生态走廊”、母亲河畔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化腐朽”为“神奇”…… 连日来,记者走访生态大省青海省的“东大门”海东市,感知当地近十年来的生态蝶变。
“我们站的这块区域,曾经被大家伙调侃为‘黑色硅铁走廊’。”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林草站站长朱军虎对记者说,通过湟水河流域重点区域综合整治绿化工程,这里已经成了“桃花生态走廊”。
朱军虎介绍,当地矿产资源丰富,上世纪末,因地发展起来一批硅铁厂、镁厂等,生产效益着实不错,但因为污染较大,厂区附近便形成了大家伙口中的“黑色硅铁走廊”。
2018年开始,在海东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民和县实施了湟水河流域重点区域综合整治绿化工程。这中间还包括投资1.72亿元的原民和镁厂拆迁地绿化工程和投资1449万元的湟水河沿岸桃树绿化项目。
拆除原镁厂区内废旧厂房110幢6.65万平方米、硬化路面6.45万平方米,厂区外农房34户、厂房4家……累计拆除湟水河流域废旧厂房41家47万平方米……这样的整治力度,在当地罕见。
朱军虎介绍,原有落后的硅铁厂自然被淘汰,一些大型的厂区搬迁进了工业园区,而在上述覆土绿化区域,按照“融植被,合四季”的绿化构思,共栽植桃树、油松、青海云杉等各类乔木5.92万株,丁香、榆叶梅、连翘等各类灌木3543平方米,花卉18.76万平方米,草坪20.47万平方米,营造出了“桃杏争春,彩妆四季”的美景。
民和县林草部门负责这个的人说,下一步,计划通过乡村振兴、产业补助、项目建设等渠道加大资产金额的投入,实现民和县的湟水流域桃源长廊,让民和县城周边达到“满城见树,满目桃花”的效果,成为名副其实的“桃花故乡”和“天路桃园”。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海东市撤地设市十年来,当地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从2015年开始监测的89.7%,提升到2022年的92.6%,十年累计完成国土绿化752.27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013年的32%提高到2022年的36%。
浑浊不堪的每日约3.5万吨城镇生活垃圾污水,经过处理系统后,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最后排放至湟水河及尾水人工湿地……此时,水质清可见底。
在黄河上游最大支流之一、被誉为“青海人的母亲河”的湟水河畔,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污水处理厂正24小时不间断上演“化腐朽”为“神奇”。
海东市乐都区污水处理厂位于乐都区洪水镇河西村虎狼沟以西、湟水河以南地块。
“如果这些污水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进湟水河,最终汇入黄河,那就会对下游用水构成生态威胁,也可能对下游水生生物造成致命性的伤害。”乐都区污水处理厂厂长赵生君说。
因原有污水处理厂满足不了乐都城区及沿线月,乐都区污水处理厂投运第一组2万吨处理系统,2020年9月投运第二组2万吨处理系统。
主体生化处理工艺采用“氧化沟”工艺,深度处理工艺采用“混凝沉淀+纤维转盘滤池”工艺,消毒工艺采用“紫外消毒”,臭气采用“生物除臭”工艺,污泥处理采用“机械浓缩脱水”工艺……见证污水处理厂建设、投运全过程的赵生君对先进工艺如数家珍。
在赵生君眼里,自己所在的污水处理厂是一座海东市的“生态窗口”,“如果把受污染程度严重的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干净,我们母亲河里的污染来源就会减少。这不但可以改善湟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也能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虽然我们是一个不起眼的污水处理厂,但我们在做利国利民的大事。”赵生君不无骄傲,“虽然岗位平凡,但工作意义重大。”
天蓝、山绿、水更清。记者从海东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该市所有河流干流、支流年均水质均达到目标水质;17条河流26个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100%。特别是湟水河出省断面从2013年的V类提升到2022年的III类。
2023年是青海省海东市撤地设市十周年。十年来,该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重点体现在五个“前所未有”,即实现全面消除劣Ⅴ类水质前所未有、环境空气质量保持“双降一升”前所未有、生态环境监视测定网络能力体系建设前所未有、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投入前所未有、民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逐步的提升前所未有。(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万玛加、王雯静、见习记者李春剑)
近日,塞尔维亚与金砖国家合作组织创始人左兰·约万诺维奇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高度评价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发展成就,并表示中国的先进的技术让塞尔维亚获益匪浅,
细胞衰老在胚胎发育、损伤再生、癌症和机体衰老等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周宗权、柳必恒等人,基于多模式固态量子存储和量子门隐形传送协议,在安徽合肥市区实现跨越7公里的非局域量子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通讯》上。
当前,各地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注重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切实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让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引导现代化产业体系健康有序构建。
美国科学家约翰·霍普菲尔德(左)和英裔加拿大科学家杰弗里·辛顿(右),因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实现机器学习而作出的基础性发现和发明获得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霍普菲尔德和英裔加拿大科学家杰弗里·辛顿,以表彰他们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实现机器学习而作出的基础性发现和发明。
记者8日从宁夏农林科学院获悉,福建、宁夏两省区农业科研人员经过一起努力,成功培育出适合在西北地区种植的水稻新品种“闽宁1号”。2018年,福建、宁夏农业科学技术专家针对宁夏引黄灌区水稻抗病品种不足、种质资源遗传基础狭窄等问题,着手水稻新品系育种技术合作。
此后,胡志晋开始研究中尺度数值模式,类似天气预报,不久后,创建了中尺度大气云分辨及催化模式,形成了CAMS云降水模式系列。这些研究成果推动了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的发展,胡志晋也因此两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气象局科学奖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一次。
维克托·安布罗斯(左)和加里·鲁夫坎(右)因发现微小核糖核酸及其在转录后基因调控中的作用而获得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瑞典卡罗琳医学院10月7日宣布,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维克托·安布罗斯和加里·鲁夫坎,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及其在转录后基因调控中的作用。
绿色低碳发展是国际潮流、大势所趋。在我国,一场关于建筑的绿色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从北国的冰封之城到南方的热带岛屿,绿色建筑的身影随处可见,
北斗产业的发展历史,既是一部我国实现高精尖技术突破和国产化替代的奋斗史,也是推进全面自主创新和原创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史。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在继续扩展和深化,也在不断适应市场和消费的人需求的变化。
经过为期10个月的发掘,重庆武隆关口一号墓出土了漆器、木器、竹器、铜器、玉器等多种质地类别的文物680余件套,考古专家还在其中发现了国内迄今为止最早的告地下书和木板船模型。
坚持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把自身比较优势发挥好。
作为信息通信业“风向标、晴雨表”,2024国际信息通信展日前在京落下帷幕。
相信随各项改革举措落细落实,全社会尊重和关爱妇女儿童的氛围将更加浓厚,广大妇女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将不断提升。
大规模设备更新关系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既稳增长又促转型,既利企业又惠民生,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
天峨龙滩特大桥主孔将世界混凝土拱桥跨径世界纪录一次性提高155米,比国外最大跨径混凝土拱桥大210米,建造风险大。
除了在国家体育场鸟巢推出的《唐宫夜宴》,河南台的另一部大空间沉浸展《隐秘的秦陵》也在上海获得广泛关注。
接下来,释放出的氢气可能与水中的二氧化碳结合形成甲烷(一种可以在火星黏土表面储存数十亿年的碳形态)。科学家提出,这些被封存的火星碳或许有一天能被回收并转化为推进剂,为火星与地球之间的未来任务提供动力。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地球外核存在一个与赤道平行的环状区域。液态外核内探索到的低速地震波暗示,这些轻化学元素浓度较高,可减缓地震波的速度。